查看原文
其他

梅州,记者采访车被“征用”了……

中国记协微信 中国记协
2024-07-21


在这片被洪水洗礼过的土地上,广东梅州书写着关于坚韧与重生的故事。


《南方日报》与南方+的前方报道组,深入灾区腹地,并受邀为中国记协微信公众号“我在现场”栏目来稿讲述。


本栏目长期征稿,征稿信息附文末。
















我在现场| 梅州,记者采访车被“征用”了……

本文作者:徐勉 张笛扬 董天健 吴明 张盛良

近日,广东梅州遭遇极端暴雨天气,洪水侵袭之下,梅州市平远、蕉岭、梅县等地受灾严重。接到报道任务后,南方日报、南方+派出多路记者前往灾区一线采访。在梅州的日日夜夜,记者们真真切切感受到客家人民面对灾害坚韧不拔、互帮互助的精神力量。


(一)

此次梅州汛情,全市最大平均雨量发生在平远县。因滑坡多发,平远县多地道路受阻、通讯中断、房屋倒塌,一度成为“孤岛”,直升机是进入村庄的唯一方式,救援人员携带物资频繁起降,陆续进村。



6月17日下午,我们在不影响救援的前提下,搭乘直升机同救援队伍进入受灾较严重的泗水镇大新村,村里随处可见洪水侵袭的痕迹。从直升机降落的操场步行到村委会,短短四百多米就有四处滑坡“阻拦”,我们手脚并用走了半个小时。村里一位老人告诉我们,这是他这辈子见过的最大洪水。


在这个有1400多人的“孤岛村”,村民们守望相助,用行动传递着温情。



6月18日中午,村干部黄桂庆家中陆续来了20多名村民,他们直接走到厨房打饭,吃完自觉用屋旁的井水将碗筷冲洗干净。到了晚上,黄桂庆家中就更热闹了,20多名村民将他家二楼的四个房间挤得满满当当,每张床上摆了四五套被褥。黄桂庆家地势较高,妻子孩子都在外地,就招呼大家住到他家里。


黄桂庆说,“大家平时都是互相帮忙,现在大灾面前,更应该相互帮衬。”



守望相助的故事还有很多:一公里外的邻村村民得知大新村的灾情,步行一小时送来肉食和蔬菜;在县城工作的村民赶回村里支援,敞开自家大门供救援人员休整……



在大新村20公里外的差干镇湍溪村,开货车路过的外地司机曾忠华不幸被滑坡掩埋。


村民们迅速喊人帮忙,近20人冒着雨、花了3个多小时,才将曾忠华救出。参与救援的一位村干部说,由于没有专业工具,最初赶来的村民们就用柴刀、锄头等代替,甚至徒手为曾忠华挖出一个通道。之后,有自发赶来的村民带来了大钳子、钢锯等工具,大家通过拆卸车门把曾忠华救了出来。待曾忠华稍微恢复体力,村民们又将他抬到两公里外适合直升机起降的地方。之后,曾忠华被送到梅州市人民医院接受治疗,生命体征稳定恢复。


遭遇天灾的人们,正在重建信心。在梅州市蕉岭县南磜镇多宝村,一支特别的救援队吸引了我们的注意。村干部一喊需要人帮忙干活,在村中留守的10名妇女坐不住了,拿起锄头、扫把、背篓,一起上前救援清淤。看到记者拍摄,她们笑侃:“我们这些老阿姨,你说厉不厉害?”“是女汉子,女超人!



今年61岁的郭菊梅得知老母亲被洪水冲走后,毅然决然返回多宝加入姐妹们的抢险队伍,一同在村内清理出一片空地让救援飞机能够降落。看到直升机起降,郭菊梅一边笑一边掉眼泪,“看他们救人,我就想起了我妈妈。”


(二)

救灾现场到底有多忙?


经过三天三夜的道路抢险,6月20日,车子可以开进受灾较为严重的平远县泗水镇镇中了。记者见到镇委书记蔡平时,他几近失声,几天时间皮肤黝黑。见记者开车前来,蔡书记立刻说,“你们要进村子采访,帮忙把这些物资捎上吧。”



于是,新闻采访车载着米面油、方便面、矿泉水等物资向大新村开去。当地干部与我们同行。


随着采访的深入,我们逐渐发现了受灾镇村之间的联系。


在蕉岭县南磜镇石寨村,当地一名女子被困坍塌房屋40多个小时。当地信号恢复后,前来支援的救援队伍把救援画面发给各家媒体。


深入石寨采访后,记者发现,在救援的几支队伍里,有一支4人的队伍来自隔壁蓝坊镇。记者感到疑惑,“蓝坊镇相距此地十余公里,沿途都是塌方,而其本身是受灾乡镇,为何有人能来这里救灾?”


带着问题,我们再到蓝坊展开采访。原来,当天暴雨后,当地各个乡镇信号不畅,但蓝坊镇凭借经验,猜测上游村庄或许受灾更严重,于是便派出一支小队前往隔壁镇支援,最终队伍经过十余个小时抵达石寨村,并发现了被困女子展开救援。记者也以《61岁的她被困47小时后获救,一场山乡间的生命竞速》为题刊发现场报道。


(三)

“13年的心血,全没了。”蕉岭县新铺镇农家乐老板李苏面对镜头哭诉的视频在网络上广泛传播。接到采访任务后,采访组在新铺见到了仍在清理农家乐的李静苏。


面对天灾,李苏没有轻言放弃,他仍然一点一滴地打扫房间,并表示有信心把这个农家乐打造得比以前更漂亮。


这些天,“李静苏”们的故事在灾区的各个乡村不断上演。一个个泥泞的村庄里,总有一群阿叔阿姨拿着最简单的工具在村头巷尾清理淤泥。一条街干完,就再扎进下一条街。前一天还是黄泥一片的村庄,后一天就焕然一新。


随着时间推进,当地的工作重心逐步从抢险救援工作推进到灾后复工复产。再入灾区,到处都是重建家园的忙碌身影,处处都有感同身受的互助场景。

19日一早,各地志愿者和民兵已经在大埔茶阳镇清理砂石、污泥,水管、铁锹、冲洗水枪、大型设备,人机互动,有条不紊。



“梅州五华、兴宁、丰顺、梅江等都来帮助我们渡过难关,外出务工的青壮劳动力也纷纷赶回来投入到家园重建中。”泗水镇干部小林告诉我们,省里南方医院派出医疗组到平远差干镇助力恢复急诊科室,通信公司带着信号设备到村提供应急服务,深圳公益机构及时提供学校复学用品,心理咨询专家给村民进行心理疏导……各方赶过来的救援力量,正加速帮助当地恢复生机。


客家有句方言“人怕么志,树怕么皮”,说的是眼光要放长远,奋斗总会迎来好日子。烈日之下,洪水带来的泪水,已经化成了汗水,勤劳的客家人们正在加快重建自己的家园。

征稿启事


“我在现场”是中国记协微信启动改版以来开创的首个栏目,是编辑部重点打造的精品栏目。


“我在现场”中,记者以第一人称讲述一线采访故事,深挖故事细节,分享真知灼见、流露真情实感,鲜活明快、可读性强。编辑部不定期将优秀作品集纳成册出版发行。


更多稿件请参考文末 #我在现场 专栏。投稿地址zgjxwxtg@163.com标注【我在现场】+单位+姓名+联系方式。


投稿要求:

1、字数2000—3000字最佳;

2、强调现场感,记者在现场;突出故事性,记者讲好故事;提高可读性,语言表达简洁凝练。


优质投稿将单篇展示在中国记协微信公众号上,编辑部会与记者本人联系,后续沟通稿酬等相关事宜。



更多阅读

老农精准预测,给记者上了一课!

恭喜这些作品,入选!
这位00后“四字姐姐”,让记者想起陈祥榕
新华社记者暗访调查

来源:中国记协微信(ID:zgjxacja)

本期编辑:李永锡 樊杨 任金蕊
实习:黎苑婷



点赞!👇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